235.第235章 一记警钟-《大明亲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皇帝关注的案子,是不可能真的隐藏下去的,只要开始查,就会让天下震惊的。

    可是,事关军队,就是皇帝,也是要三思的。

    而曾毅却不同,他是臣子,他查南京军备案,却是没什么的,他是钦差不假,可是,却也只能从某个意义上来说,能代表皇帝罢了。

    曾毅就算是在南京闹翻了天,别的地方,也只会是认为南直隶倒霉。

    毕竟,曾毅可是没在挨着北京城的那几个承宣布政使司查案,干嘛单跑来南直隶?肯定都会以为是南直隶里有什么幺蛾子。

    而不会认为是曾毅盯上了整个大明朝的军备案。

    “你难不成认为现如今的魏国公徐老大人脑袋有问题?”

    曾毅笑着,看着司徒威,道:“若是和他没什么关系,他何必着急撵本官走人?话里,是为本官考虑的,是为本官好的,可是,究其根本,不就是让咱们走人吗?”

    “魏国公徐俌可是精明着呢,若是此事和他没有任何的利益,或者只是稍微有些关系,他就是不会这么沉不住气的。”

    “他这是怕本官继续呆在这里,整治南京军备,指不定,就把他也给牵扯进去了。”

    “毕竟,这世上,没有不透风的墙,之前,没能牵扯到他,可是,指不定,以后,会不会了。”

    司徒威点头,看着曾毅,道:“那,大人的意思是?查?”

    司徒威虽然只是疑问了一个查字,可是,意思,却是很明白了,是在询问,是不是要查魏国公。

    这话,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,要查魏国公,一个世袭的国公,而且,还是奉命世代镇守南京的国公。

    就算是钦差,也是不行的,除非是特旨钦差。

    所谓的特旨钦差,就是皇帝专门下一道圣旨,让某个官员,去查哪个案子。

    除非如此,而且,还必须要是朝廷大员担任的钦差,怕才是有资格查魏国公的。

    可是,在司徒威看来,自家大人却是胆大的很,而且,根本就不在乎这,若是他愿意,真的想从皇帝那里,讨来一封特旨,也并非是什么难事。

    “查什么?”

    曾毅看着司徒威,笑眯眯的道:“魏国公不好吗?”

    “魏国公不好吗?”

    曾毅的这话,让司徒威楞神,不明白曾毅是什么意思,既然猜到了魏国公府该和南直隶的军备案逃脱不了干系,而且,甚至,当代魏国公徐俌自己都露出了一丝的不正常。

    现在自家大人怎么还说魏国公好了?

    “你真当本官是一怒之下砍了南京兵部尚书及镇守太监的吗?”

    曾毅叹了口气,拍了拍司徒威的肩膀,道:“好好想想吧,本官,什么时候那么冲动过了?”

    “大人,您的意思是……。”

    司徒威有些不可思议的看着曾毅,自家大人,难不成竟然是刻意在掩盖什么?的确,不等南京兵部尚书及镇守太监招供画押,就砍了他们。

    可以说是自家大人一时怒火,可以说是自家大人脾气暴躁,可是,若是换个角度,是不是,也可以说是自家大人故意如此,在杀人灭口,在保一些人?

    这些事情,原本,司徒威是没有想过的,毕竟,曾毅的底细,他也清楚的,或者说,满朝文武,其实大多数都清楚曾毅底细的。

    是以,可以说,曾毅的根子,是清白的。

    司徒威不认为自曾毅为官来,这么短短的时间内,能牵扯进这么大的案子,更不认为曾毅能在短短的时间内,和南直隶的军备大案牵扯上关系。

    是以,司徒威是从未朝着这个方向去想的。

    甚至,也正因为此,满朝文武,也没一个大臣上奏,说曾毅杀人灭口,毕竟,曾毅的底子,实在太清白了,为官后,又是一直在北京呆着,离京,也只是去过河南,而且,自其为官,到如今,也不过一年有余的时间,根本就不可能和这案子有关的。

    连满朝文武,尽皆都是如此想的事情,可是,现在,曾毅却突然说出了另一个结果,这岂能不让司徒威震惊?

    这岂能不让司徒威觉得不可思议?

    “你觉得魏国公府如何?”

    曾毅看着司徒威,既然决定要把司徒威和梁猛培养成自己的亲信,那么,曾毅就必须要让他们知道一些事情。

    只不过,这个度,是要把握好的,要慢慢的让他们知道。

    “这……。”

    司徒威有些犹豫,若是之前,曾毅还没说刚才那番话的时候,他自然是说魏国公府好了,可是现在,有了曾毅刚才的那番话,他是真不知道该如何说了。

    “说实话,不用顾忌本官刚才的话。”

    曾毅笑着,摇了摇头:“说实话就成,你就当没听到本官刚才说的那番话。”

    点了点头,司徒威道:“魏国公府的声誉,一直都是极好的,不管是在朝廷,还是在南直隶,都是极好的,甚至,有人称其为贤国公,由此,可以看出魏国公府在民间的声望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既然是好,那,就该留下啊。”

    曾毅叹了口气:“滚滚红尘,哪有真正的清正廉明?”

    “所有事情,全都建立在相对的基础上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魏国公虽说与此案有牵扯,可是,其平日所行,却是多有赞誉的,南京城内,更没有一个说魏国公徐俌不是的。”

    “仅凭次,就足以让本官饶他一次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